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道正网
曾经被无数企业定为发展核心的"创新驱动",在 2025 年中报季变得格外清晰、可及。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简称"中上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16%;实现净利润 3.00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4%,增速较上年全年提升 4.76 个百分点。
剔除金融行业后,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收 30.42 万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实现净利润 1.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0.94%。
而同期,全市场的研发投入为 7456.87 亿元,同比增长 2.68%。
这一数据背后,不仅表明 A 股新一轮"研发竞赛"打响,更标志着中国实体企业正在经历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根本性转变。
"研发投入是企业面向未来的投资,反映的是企业对创新价值的认同。A 股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进入战略性投入阶段,而非简单的战术性调整。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不仅反映了 A 股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更预示着未来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它们将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制高点。"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受访指出。
技术创新"新叙事"
2025 年上半年,A 股市场整体研发强度达到 2.13%。
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 4.89%、11.78%、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分别高于整体 3.29、4.44 个百分点。全市场合计有 113 家公司研发投入超十亿元,926 家公司研发强度超 10%。
比亚迪、中国建筑、中兴通讯、中国移动、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六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分别达到 308.80 亿元、174.26 亿元、135.41 亿元、129.96 亿元、101.72 亿元和 100.95 亿元。
其中,比亚迪是继 2024 年后,再度蝉联 A 股上半年"研发之王"。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 50%,308.80 亿元的水平接近去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 8.32%。期间,公司的收入与业绩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上半年实现营收 3712.81 亿元,同比增长 23.3%;实现归母净利润 155.11 亿元道正网 ,同比增长 13.79%。
此外,上汽集团、宁德时代两家研发投入增长也超过 10%,同比增幅分别为 13.48%、17.48%,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3.46%、5.64%。
从绝对值规模来看,电子、汽车、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和建筑装饰行业的研发投入金额最高,分别达到了 1036 亿元、1026 亿元、667.43 亿元、643.79 亿元、637.01 亿元。
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来看,Wind 数据显示,软件开发、生物制品、半导体、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行业研发强度居前,均超过 10%。
剔除尚无营业收入以及营业收入低于 1 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前三家企业均为生物医药企业,分别是百利天恒、迈威生物 -U 和迪哲医药 -U,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 10.39 亿元、3.92 亿元和 4.08 亿元,均超过了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
其中,百利天恒上半年营业收入 1.71 亿元,同比下降 96.92%;归母净利润为 -11.18 亿元,同比下降 123.96%,但公司研发投入却同比增长 90.74% 至 10.39 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 606.69%。
在过去一段时间,市场的固有印象是——上市公司往往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渐增加研发投入的规模。而近年来,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市场上逆势加码研发投入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接近 300 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 50% 且高于公司上半年的营收增速,其中不仅是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还有一些传统行业上市公司。
较典型的如白银有色,其上半年营业总收入 445.59 亿元,同比下降 15.28%,归母净利润亏损 2.17 亿元,但公司同期研发费用为 1.43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3454.47 万元增长了 312.64%。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企业需要通过研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获得产品定价权和市场主导权。"在高科技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突破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利润空间和更强的行业话语权。"
出海与研发相辅相成
除了研发投入之外,A 股上市公司的另一个指标也颇为亮眼,那就是境外收入。
据中上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实现境外收入 4.9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0%,占比连续 3 年提升。
其中,船舶制造领跑全球,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 38.6%,上市公司营收增长 23.42%,净利润增长 135.33%。新兴市场成为核心增量,国内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境外市场,带动相关上市公司逆势扩能,跨境电商投资支出增速超 15%。
A 股上市公司的"出海"成绩单与中国上半年进出口形势也相当吻合。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7.2%。机电产品出口 7.8 万亿元,同比增长 9.5%,占出口总值的 60%,较去年同期提升 1.2 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 12.7%。
从绝对值上看,Wind 数据显示,88 家上市公司境外收入超过百亿元。中国石油、比亚迪、美的集团和立讯精密四家公司境外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分别为 4964.94 亿元、1353.58 亿元,1071.93 亿元、1057.26 亿元。而这些企业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也位居前列。
其中,比亚迪来自境外的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了 130%,占总营收的比例为 36.46%。其在境外上市的车型定价通常远高于国内,在德国、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车型定价,普遍是国内的 2 至 3 倍。
美的集团境外营收同比增长 17.70%,占营收比重为 42.69%,较去年同期提升 0.77 个百分点。据了解,美的集团境外自有品牌电商销售收入延续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超过 30%,2025 年上半年 OBM 业务收入已达到智能家居业务境外收入的 45% 以上,主要以东芝、美的及 Comfee 品牌为主,OBM 产品在境外市场已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与出海业务,并非上市公司财报中两条"孤立"的主线。出海扩张与研发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筑出了中国企业以技术创新驱动境外市场扩张的清晰轨迹。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技术标准、研发体系与商业模式的全球化,从单一产品出海向系统性创新生态输出升级。
比如迈瑞医疗,其在深圳、北京、南京、美国西雅图、新泽西、瑞典斯德哥尔摩设立有研发中心,贴近市场需求并吸引国际人才,实现国际业务的快速扩张。今年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面临多重挑战,迈瑞医疗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5.39%。
再如科大讯飞,致力于 AI 出海。2025 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 109.11 亿元,公司境外 AI 硬件同比增长超 3 倍,AI 办公本在日本上市两个月即成为日本最大 Makuake 众筹平台销售额有史以来平板类 Top1。公司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技术标准和生态体系,境外开发者总数已达 52 万。
" A 股上市公司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与迭代,才能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道正网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研发投入已不再是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成本项,而是转化为开启全球市场的金钥匙。"曹刚表示。
优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